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提升重庆发展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抓手。

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作为区域重大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其战略承载力、政策含金量前所未有,要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干出新业绩,加快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相关资料图)

怎样干出新业绩?“实力”“特色”由什么来承载?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教授接受两江观察采访时认为,要抓紧抓实重大项目、平台和政策,打造更多成渝特色“金名片”。

抓实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强引擎。李敬建议,成渝地区要抓住用好战略机遇,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总盘子,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是发展的先手棋。今年,川渝两省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规模最大,涉及4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5万亿元,例如阆中机场、成渝中线高铁、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等。李敬说,这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规模大、周期长、辐射面广,两省市要着力解决好资金等关键问题,确保项目“跑”得稳、“跑”得快,尽快形成实物量。

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是提升发展能级的主阵地。今年,两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最多,达72个,总投资5402亿元,例如宜宾锂电产业、川渝5G网络覆盖、中铝高端制造等重大项目。李敬认为,重大产业项目领域广、牵引性强、拉动力大、就业者多,不仅对眼下扩大经济总量规模立竿见影,还能为发展积蓄后劲。接下来要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助推产业提档升级,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深耕布局。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关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两省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30个、总投资约750亿元,包括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金凤实验室等项目。李敬提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双城经济圈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盯准特色集群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李敬认为,抓产业就要抓优势、抓特色、抓集群,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就是提升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的“金名片”。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这两大产业集群,李敬尤其看好。他说,这两大集群是成渝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底盘”,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后劲,目前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接下来要力争达到“世界级”、在全球具有影响力。

他认为,二者都是高能级的现代产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提升能级、增强实力的有效载体。预计到2025年,川渝汽车产业产量将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纳入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该产业的年营收已突破2万亿元,到2025年力争突破3万亿元,初步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能源是产业的“血液”。李敬认为,从行业趋势看,氢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预示着未来发展动力是否充足。拥有丰富的氢能源资源,恰为成渝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川渝两省市将打造高能级的“氢走廊”,目前已聚集氢能源“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基础较为雄厚。未来,成渝将提速建设由城际线路和直达干线构成的“氢能快捷运输线”,并打造更多的应用场景。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敬提到,重庆、成都相继成为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两地要发挥好这一政策优势,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大通道,大力发展开放型产业集群。

建好重大平台

平台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李敬认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注重重大平台的打造,集成优势、放大功能,以全局性的高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流动。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是成渝地区提升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度的重大平台。接下来,成渝要携手争取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入驻,吸引更多的高端科技人才进来,进一步提升双城经济圈的研发和科技创新实力。

西部金融中心是有效促进资金要素汇聚的重大平台。未来,成渝两地还要争取在土地交易、碳交易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推动补齐成渝地区金融资源欠发达的短板。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重大平台,聚焦于开放能级。李敬建议,接下来,两省市可联手争取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创新政策在这些平台先行先试,加大改革试点的布局力度,推动双城经济圈开放要素的升级。

对区域协调发展,李敬认为,要用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用好广安、渝北高竹新区、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及合川、广安、长寿环重庆中心城区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平台,促进重庆都市圈、成渝中部地带加快崛起。

来源:两江观察

标签: 成渝地区 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