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因为制种订单引发的纠纷在甘州区人民法院“种子法庭”迅速办结。

因种子价格上涨,制种农户把种子卖给了出价更高的第三方,给签约的收购企业造成损失17万元,而制种农户则觉得签约收购价格低,坚决不予赔偿。

最终,在案件承办法官和种子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制种农户认识到自己违约在先,制种企业也承认收购价格过低,约定由农户赔偿制种企业违约损失10万元,种子企业和制种农户的利益均得到保护。

“针对此类案件,我们的‘种子法庭’首先会将简单涉种纠纷向人民调解组织分流快速化解,对部分涉种纠纷委派行业组织调解,以行业性、专业性优势妥善化解,推动案结事了。”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庭长彭勋说道。

“金张掖”是张掖大地自古以来的美誉,绕城而过的黑河造就了张掖这片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绿洲。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

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所辖的明永镇、乌江镇、沙井镇是甘州区制种玉米的主产区。今年以来,为减少涉种纠纷,甘州区率先在西郊法庭设立甘肃省首家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建立涉种纠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和民商事速裁“3+1”快速解纷机制。将简单涉种纠纷向人民调解组织分流,70%通过在线调解、线上司法确认快速化解。对部分涉种纠纷委派行业组织调解,以行业性、专业性优势妥善化解,推动案结事了。对法庭直接立案的涉种案件,由法庭特邀调解员审前调解,必要时引入村委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化解。同时,对调解不成的纠纷,由法庭直接根据调解笔录、无争议事实进行速裁。

“几年前,甘州区制种玉米收购价格高,导致制种企业良莠不齐、农户盲目种植、无序生产,种子质量不合格、制种款无法兑付、农户集体上访等问题频频发生,2013年至2015年,甘州区涉种业纠纷、制种款兑付、土地流转等案件达总案件的10%。”甘州区人民法院院长王宏荣介绍,通过成立“种子法庭”,建立涉种案件专家咨询、专业审理、专家陪审“三专合一”机制,与河西学院、种子管理部门、制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家库”,为种业纠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组建专门合议庭,持续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从种子管理部门、制种行业遴选11名“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为涉种案件审理增添专业视角。同时,针对涉种纠纷季节性强等特点,建立驻庭执行小组现场督促履行、全体干警集中执行、村企执行联络员配合执行等机制,形成了涉种案件执行“简案速执、节点攻坚、信息共享”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该区建立了“五项联动”机制,与相关行政部门联动,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与工商、农业农村、种子管理等部门联合研判,积极参与种子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化解行业风险;与行业组织联动,联合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甘州区玉米制种产业联盟对涉种纠纷提前介入、相关案件联合调处;与村级组织联动,实行“一村一法官”机制,发放“连心卡”,建立“微信群”,在重点制种村设立4个种业纠纷巡回审判点,为农民制种“种产销”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与制种企业联动,开展“一企一法官”结对联系,主动走进企业巡回审理、征求意见、化解纠纷,为制种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政府采取的集中配置等一揽子措施和我院的‘种子法庭’采取的各项机制,今年明显感觉涉种矛盾纠纷大大降低,2020年以来,甘州区共办理涉种纠纷187件,而在今年,涉种纠纷案件仅有15件。”王宏荣告诉记者。

(记者 胡旺弟)

标签: 玉米制种基地 种子法庭 制种企业 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种子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