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外资项目“云签约”暨外资总部企业“云授牌”活动举行。省委书记吴政隆出席并讲话,省长许昆林主持相关活动。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副市长、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龚维芳,副市长吴卫东在徐州分会场参加活动。
当天签约的53个重点外资项目中,徐州市共签约2个外资项目,均为铜山区(徐州高新区)项目,投资总额超13亿元(利用外资超6400万美元)。
今年一季度,徐州市铜山区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32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徐州高新区到账外资项目5个,实际使用外资6644万美元,同比增长66.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6.6%;增资项目3个,增资到账2984万美元,占比44.9%;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476万美元,占比82.4%。这表明,作为“苏北第一区”的铜山,经济发展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实现了“开门稳”。
关停整合
铜山涅槃新生再发力
铜山区经济发展多年保持苏北领先。2017年GDP在苏北率先突破千亿元;2021年达到1281亿元,占徐州全市近六分之一,继续保持苏北第一。尽管在5年前就破千亿,但铜山过往的产业结构中,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比重过大,资源要素制约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加。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铜山5年来相继关停近百家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停的企业中,包括8家钢铁企业、3家焦化企业、12家水泥企业、2家煤电企业、61家化工企业。
与此同时,铜山突出抓好主导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科学决策、勇于发力新的主攻方向。在“五大行业”销售收入减少300余亿元的情况下,2021年铜山全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9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总体实现了“消长平衡”。
更为可喜的是,铜山区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6年提升18.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5%,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市领先。同时,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完成9个废弃矿山治理修复,整治“散乱污”企业1491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转型升级
建设“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
2022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了铜山在“消长平衡”基础上,实现了稳定的高速发展,更彰显了铜山经济的活力和韧性,这来自铜山基本建成的“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
关停“五大行业”的同时,铜山区把建设“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即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与工程机械、绿色冶金与精密铸造为主导,以安全应急装备为特色,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方向。
2021年,铜山区“三主一特两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徐工汽车、淮海新能源为龙头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83.4亿元,同比增长23%;美驰车桥、爱斯科为龙头的高端装备与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41%;徐钢集团为龙头的绿色冶金产业实现产值208亿元,同比增长82%;徐工消防为龙头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成为全国地标性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为载体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铜山区“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的背后,是坚持“项目为王”。
位于铜山的徐州高新区,率先实施的“拿地即开工”做法在徐州全市推广。铜山抓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实施“拿地即开工”推进机制,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专班包挂,提高服务精准度。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铜山招商引资进展良好,累计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26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2亿元以上项目14个,投资115亿元的TOPCON高效光伏电池及金刚线切片生产项目已签约。
同时,重大产业项目有序推进,4个省级项目已开工3个,完成投资18.42亿元;25个实施项目已开工23个,完成投资70.29亿元。徐州市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年度计划中,铜山认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均超序时进度。
甩开“五大行业”的桎梏,走出转型升级的成功路径,铜山再次拥有充满活力和韧性的产业体系。
智改数转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智改数转”是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铜山区坚持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的关键增量,大力推进“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开启了一场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智变”。
炉火通红、热浪滚滚……这是人们对传统钢铁厂的印象。如今,在铜山经济开发区的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硕大的高炉全封闭,看不见一点火光,不远处的主控室里,工人们衣着干净坐在电脑旁,前方一个大大的显示屏上,各个生产场景尽现眼前,工作人员只需敲打键盘,就能操作所有工作流程。
“以前,高炉得靠人力出渣,推着小推车,一锹一锹地铲,又热又累又慢又危险。现在这些全自动化了,劳动效率是以前的8倍,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以前550立方米高炉每班需炉前工30人,现在2120立方米高炉每班仅需炉前工12人,以前是30多岁就干不动了,现在60岁的人照样干。”高炉工段段长高峰说。
在徐钢,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升级版”的智慧工厂布局已构建起新的框架。投资1400多万元实施“移动5G+智慧园区”,从厂区管理到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再到营销管理等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目前,厂区内已建立6个5G基站,安装1600多个摄像头、150盏智慧路灯,并正在采集数据。整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厂区内200个行车只需50名操控员,是以前一人一车的四分之一;通过员工佩戴的智能工牌或手环,能掌握每个员工的活动轨迹、身体状况,促进精细管理;通过电缆管网智能检测,能随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通过智能检测系统能随时掌握产品质量,等于为产品做“CT”,消除了人工检测不精准、不安全的问题……“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能源效率提高13%,测试人员减少50%,测试效率提高36%,事故率减少90%以上。下一步集团将建设集控中心,把所有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形成大脑指挥中枢,实现智能制造。”徐钢集团信息部部长郭鑫说。
摄像、抓取、拼点、焊接、矫形、下件、码垛……工业机器人上下左右自如地伸屈旋转机械臂,一件件结构件就这样在流水线上完成。当成品料盘装满后,一辆无人驾驶智能小黄车“不请自来”地把料盘运走,把空盘运过来……这是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结构件车间内一个生产场景。“运用这套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后,人工减少一半,效率提升5倍以上。”徐工消防工艺技术部工艺室主任王伟说。目前结构件智能生产车间拥有智能化生产设备182台,所有设备均实现了联网,智能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集成应用,可实现车间作业实时调度、能源消耗智能管控、车间环境智能管控等,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在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用智能调节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正将一颗颗细小的电子元器件精准焊接到指甲盖大小的PCB电路板上,随后安装支架、贴散热板、灌保护胶、焊接碳刷几个步骤一气呵成,一个智能化数字式汽车发电机控制器便生产出来了。
如今在铜山,像徐钢、徐工消防、云意电气这样重视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的企业越来越多。下一步,铜山区将着力创建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样板工程和典型场景,持续提升“铜山制造”核心竞争力,打造铜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 张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