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垄、覆膜、栽苗、浇水、封土……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在河南省遂平县花庄镇汇美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红薯种植基地看到,30多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红薯苗移栽工作。

“红薯苗移栽直接影响到后期红薯的产量,栽苗的方式和长度一定要控制好。我们基地实行的是U形栽,就是手拿住红薯苗,捏住红薯苗的上端几厘米处,离土皮有两三厘米按到土里,苗根留在外面,然后浇水盖土,这样的栽法抗病稳产。”合作社负责人李海龙一边指导工人栽种一边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遂平县把培育和用好乡土人才作为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育、使用、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李海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20多年前,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面对家乡实行多年的那种“一麦一豆”只能解决温饱的传统作物种植模式,他大胆转变思路、打破传统,改种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红薯,靠种红薯带领周边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红薯种植是遂平县的特色产业,种植规模、栽培管理水平和品质在周边地区享有赞誉。随着传统红薯品种逐渐退化,具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李海龙早把目光转到红薯品种的更新和种植技术创新上。早在1996年,李海龙从农科院成功引进了“商薯十九”,随后又陆续引进了“西瓜红普薯32”等几个表现突出的新品种。

为了节本增效,李海龙在种植红薯过程中可没少下功夫。1999年,李海龙自主研发申请了三项专利:机械除草、机械整畦和机械覆膜。为提高红薯的产量和颜值,李海龙还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绿色高效的种植管理方式。

李海龙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土专家”、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李海龙的带领下,靠着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目前当地初步形成了集育种、种植、加工、贮藏、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技术链条。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李海龙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主动吸纳周边农户积极种植红薯,同时与种植户签订每亩800元的最低保底收益托管合同,切实解决了农户红薯种植管理与销售难题。

如今,李海龙的汇美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红薯种植2000多亩,其中合作社自种红薯480亩,托管种植1400亩,建成育苗大棚200亩、种薯繁育基地200亩,年产商品薯苗2000万株。合作社有大中小型农机具20多套、贮藏库两座,年产鲜薯3000多吨,年安排就业劳动力200多人次。

“今年合作社计划在长寺村、赵庄村、古泉山村三个村实施小麦、红薯、玉米、大豆间作套种,使用新的红薯栽培管理技术,与所带动的周边村民签订土地托管、产品回收、最低保底效益合同,努力达到1万亩有机小麦和优质红薯的种植面积,同时保证让农户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李海龙信心十足地说。

“其实,李海龙这种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在遂平县还有很多,而且不断涌现。这也是我们县近年来实行的‘以乡土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成效显现。”遂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军峰表示,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记者 高根义 刘建)

标签: 乡土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 重要力量 红薯苗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