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强坚定决心,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

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包括8个部分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唐仁健表示,今年的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可以说是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抓“三农”工作其实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特征,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领域的具体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和地方齐发力。“下一步,我们将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据唐仁健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当前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三靠”:靠责任落实,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靠收益保障,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靠基础支撑,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吴宏耀表示,归纳起来就是“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

其中,保数量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到具体地块。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提质量即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抓黑土地保护、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今年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管用途即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严格限制,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

挖潜力即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说,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要姓“农”,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要立足统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一批能够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就业的产业,从大中城市尽量转移到中小城市里面,特别是县域里面。这样的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才有基础。

刘焕鑫表示,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刘焕鑫强调,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搞乡村建设不能自上而下定指标、下任务,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袁芳)

标签: 发展县域 富民产业 守住粮食 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