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榆中县发展壮大五大富民产业,打造五大县域扶贫品牌,让6万多农户在产业链上致富。十年来,榆中县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564个,带动乡村发展的蔬菜、瓜果等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高原夏菜产业已逐步形成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内外互补、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榆中正踏步走来。

3辆农用车变30辆

初秋,正值蔬菜采收旺季,来到榆中县金崖镇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块块形状整齐的田地间,在合作社负责人豆俊兰的指挥下,工人们采摘、分拣、装车各类蔬菜,运往合作社蔬菜保鲜库,再经过清洗、削根、扎捆,装进菜库进行降温。

豆俊兰告诉记者:“经过24小时降温后,合作社的蔬菜将运往广东、天津等定点合作市场,每年蔬菜销量达15000余吨。”

“2010年左右,村民大片种植西蓝花和花椰菜(白菜花),但有些家庭无法运到菜库里,影响了经济收入。2012年我动员身边5个关系不错的村民投资100万元,联合注册了合作社。从刚开始流转土地30亩,到现在流转的土地,加上代种、整治的撂荒地,种植500余亩,农用车也从起初的3辆增加到了30辆。”谈起十年来的收获,豆俊兰感慨地说。

十年来,合作社积极探索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个统一”。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与广东等地的2000多家超市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从2021年的6人,发展到2022年吸收本地劳动力500余人务工。同时,于2019年吸收全镇41户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以资产入股收益形式加入,每年每户分红2000元。

十年来,榆中县坚持“扩面增收、标准生产、品牌增效、保障质量”基本思路,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564个,带动乡村发展的蔬菜、瓜果等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

202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2万亩,实现产量80万吨,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新“三变”让荒地变宝地

秋色渐浓,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的荞麦花儿开得正艳。在距离荞麦地2公里的地方,利用废旧学校改造的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0多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今年以来,甘草店镇郭家湾村结合撂荒地整治,流转本村撂荒地种植油菜花400亩、紫花苜蓿100亩、荞麦150亩,通过新“三变”(鲜花变蜂蜜、籽粒变杂粮、秸秆变草料),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受益、人居环境美化的目的。

新“三变”不但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保证了中蜂蜜源,通过蜜蜂授粉后的荞麦、油菜籽粒饱满、口感更佳,通过销售荞麦面、菜籽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在地里套种了荞麦和板蓝根,这样劳力、物资投入成本降低近一半,产量提高50%以上,价格翻了一番。”甘草店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忠说。

郭家湾村在绿化中注重种植洋槐、红花槐、杏树等蜜源性经济林木,依托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引进中蜂50箱,2022年新增购买中蜂30箱,发展带动本村中蜂养殖4户20箱,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扩销路、提规模、保质量。

与此同时,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六欣源”商标,着力培育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特色品牌,通过蜂蜜销售,2021年增加村集体经济6万元。

幸福感不断攀升

清晨,走在榆中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家园,一阵阵音乐在小区里飘荡,一群搬迁户在院里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各式各样的舞蹈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据了解,幸福家园是榆中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安置规模607户,2235人,搬迁居民来自全县18个乡镇(街道)。

同样快乐的还有榆中县园子岔乡柏木村的民间老年乐队,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65岁,年纪最大的78岁。

据了解,这支志愿服务队是由村里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社火表演队延续下来的队伍,靠着一代代人的喜爱和传承延续到了今天,并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对队伍组建和表演方式适时进行了创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传唱经典红歌、讲述身边变化等方式展现幸福美好新生活。

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榆中县已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车道,一幅产业强、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蒋文艳)

标签: 五大富民产业 县域扶贫品牌 乡村振兴画卷 蔬菜种植面积 村集体经济